• 新春走基層|小小牡丹香包 承載創業夢想

    2020-01-17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1月17日,臘月二十三。鞏義竹林鎮雖沒有秋日的紅葉漫山,卻也因悄然而至的一場冬雪而銀裝素裹。有些人家已經在門口掛上了紅燈籠,靜待春節的到來。

    走過一段石板路,掩映在一片竹林內的巷子里,曌亮香坊內,四位附近的村民圍在電暖爐四周,邊嘮嗑邊縫制“旺旺鼠香包”。就這么巴掌大的小香包,卻曾上過中央電視臺,還走出過國門。

    一身中式服裝、戴一條大紅色圍巾,趙海亮迎了出來。他就是這家曌亮香坊的主人,也是鄭州市人社局評選出來的返鄉創業能手。“這個旺旺鼠香包特別受歡迎,我們已經接到了6000多個的訂單,現在正加班加點的趕制。”鼠年就要到了,這只裝有幾十種香料的鼠形香包成了香餑餑,每天,都有各種訂單從全國各地紛至沓來。

    “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香囊”,早在漢代,我國就已經開始使用香包了。到了唐代,洛陽人外繡牡丹圖案,內加牡丹花、籽、葉、根等,提高了香包的藥用價值和文化品味,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牡丹香包。清朝乾隆年間,洛陽進士趙文顯為濟世救人,在老城開設“文顯藥號”,鞏縣竹林趙氏第十二世祖會奇時在該藥號學徒。趙海亮,便是這竹林趙氏第十八世人。

    從小耳濡目染,趙海亮天生對香包便有喜愛之心,16歲就能熟練制作多種香包。不過,鴻運從來不會光顧沒有準備之人,趙海亮非常清楚這個道理。為了能把香包做到最好,在前人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他做了深厚的鋪墊。多年來,他常常如饑似渴地博覽有關香包和香料的各種書冊,遇到精要的內容就在書上圈圈點點,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為把書上的知識與自然和實踐相印證,他不辭辛勞踏足祖國廣袤的山山水水,辨識香料物種,拜高人為師求取真經。在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后,趙海亮于2011年3月奔赴牡丹花城洛陽成立牡丹香包工作室,成批量研制開發“曌亮牡丹香包”,開啟創業人生。2015年5月,注冊成立了洛陽曌亮牡丹香包科技有限公司,他的創業跑車邁上了快車道。

    而此時,趙海亮的故鄉竹林鎮也飛速發展著,在故鄉的邀請下,他把公司的經營主要放到了竹林鎮。于是,在竹林鎮風情古鎮主巷一側,古色古香的香包店迎接者四方來客。

    而故鄉竹林鎮,也為趙海亮提供了太多的靈感——長壽山不竭的材料資源,還有秋染紅葉的美景,他就此設計出的“長壽紅葉”樣式的香包,備受游客喜歡。兩層店面,一層的展示廳內,林林總總的香包展示著趙海亮的創意和創新:較高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的養生、車飾、家飾、福壽、兒童、文創六大系列,香包、香枕、座墊、墜飾、虎頭枕、虎頭鞋、肚兜、花燈、線香等20余種產品……不僅產品要創新,銷售理念也要更新,趙海亮開通了網絡平臺,將香包源源不斷的輸送至全國各地。

    圍爐而坐的,是附近的幾位村民,她們都是趙海亮的朋友、員工,55歲的張杏利在這里工作了兩年,一針一線,幾下翻飛,十多分鐘便能縫制好一只旺旺鼠香包的邊線。“我們忙的時候就不用過來,閑了就來做工作,差不多平均下來一個月能賺2000塊錢呢,家門口就能就業賺錢,而且做出來的香包又這么好看,我覺得特別幸福。”張杏利一臉笑容地說。和張杏利一樣,趙海亮的返鄉創業,帶動了父老鄉親的在家就業,他已同魯莊、新中、小關3個鎮的7個村簽約助力脫貧工作,帶動貧困家庭31位家庭婦女就業,忙的時候,工人最多有200多個。

    而這小小的香包,也于2019年2月入選鄭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擴展項目名錄。2018年4月15日,參加中央電視臺美麗鄉村行展示活動,亮相央視;2018年11月27日,香包作為河南參選的六種非遺產品之一到澳大利亞參加在悉尼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河南非遺走進澳大利亞校園活動”,受到當地師生好評……

    “快到新年了,咱也有自己的愿望,希望咱們的香包能做得更好,更多的走出國門,讓世界知道咱們鄭州竹林鎮有手工縫制、純天然香料的美麗香包。”這是趙海亮的新年愿望。


    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娜/文 李焱/圖

    分享到: 編輯:朱琳 統籌:安學軍

    相關新聞

    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