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百花電影節即將在鄭州拉開帷幕,市民張和展示了自己珍藏的200多套連環畫,其中不乏《沙鷗》、《牧馬人》、《孔雀公主》等曾獲得金雞獎的作品,他希望通過分享自己藏品,讓全國人民感受這座城市對電影的熱愛,也表達自己心中對金雞百花電影節的一個小小祝福。
老鄭州用連環畫留住對電影的“念念不忘”
51歲的張和是鄭州自來水公司的一名員工,他從小學時候就喜歡攢錢買各種連環畫,40多年過去他仍習慣搜集連環畫,而連環畫藏品中的電影連環畫又是他的最愛。
“開始只能從新華書店買連環畫,書店大門口的黑板上經常寫通知,我就等著連環畫到貨。”德化街新華書店是張和收藏連環畫的起點,他一有空就去那里,進了店門就用眼光搜尋,那 時他的個子還不高,只能讓店員幫忙拿看中的連環畫,然后趴在寬寬的桌案上興致勃勃地看好久。
《洪湖赤衛隊》是張和看的第一部電影,他收藏了兩冊不同版本的《洪湖赤衛隊》連環畫,兩本連環畫雖封面不同,里邊的內容卻大致相同。為什么要收藏兩冊版本不同的電影連環畫呢 ?張和說:“當時每看一部電影,心中都會深受感動,總會念念不忘,所以看一遍是不夠的。但是又沒有那么多錢去看電影放映,就只能去買連環畫。”
“放學路上,大家互相比著,就比誰的連環畫多,有好電影了還要輪換著看。”張和說,現在的小朋友收集的是動漫卡牌,自己兒童和少年時期的放學路上,經常和小伙伴們比較連環畫收藏,不同時代大家喜歡的東西會有不同,但那種真摯的喜歡卻不會變。
三十年前的獲獎電影記錄一段“女排精神”
張和珍藏著電影《沙鷗》的連環畫,這部影片曾獲得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和最佳錄音,運動員沙鷗身上那股堅強不放棄的精神讓他記憶深刻,而另一部講述女排精神的電影《奪冠》也要上映,一代又一代的女排人用奮勇拼搏激勵著國人向前。
“人沒有目標就無法生活下去。我要的是金牌,不是銀牌。”電影《沙鷗》中,女排運動員沙鷗經歷傷病重返戰場卻只拿回銀牌,她在浴室痛哭后將銀牌丟入大海,面對愛人罹難的打擊她依然堅強,直到看到下一代女排運動員拿到冠軍,才流下幸福的眼淚。
沙鷗的話印在張和的心中,看完電影他就等待著連環畫上市,拿到書后在扉頁的幾行字上畫下橫線,“獎杯是勝利的標志,也是祖國榮譽的象征。它盛滿了掌聲和歡樂,也凝聚著運動員的心血和汗水。排球隊員沙鷗為了奪得它,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愛情。正是千萬沙鷗的不懈努力,才使五星紅旗一次又一次在國際體壇莊嚴升起”。
兩部影片記錄下一代又一代排球女將的熱血與青春,電影技術的發展將女排的故事更完美地展現在國人面前,鄭州市民珍藏的連環畫則見證了大家對中國女排始終如一的關注與關懷。
希望更多的優秀電影被蓋上“鄭州”印簽
“群眾影劇院不單單放電影,還演出戲劇,但好多獲獎的片子都要跑到電影院看。”這座城市的記憶與電影息息相關,張和用一冊冊連環畫記錄下鄭州市民在那個沒有硬盤、沒有視頻會員的年代,因為熱愛而對電影產生的感情。
1984年,張和在老墳崗市場附近的八一八電影院,戴著影院發的眼鏡欣賞了新中國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影片《魔術師的奇遇》,他趕緊買來連環畫,才發現這部讓他充滿驚奇的影片上映于1962年,原來立體電影那么早已經出現在了中國電影史中。
“當時的熒屏和現在差不多大,剛開始只有屏幕兩側有音響,后來影院后方也有了聲音,聽起來很立體了。”張和回憶著影院的變化,城市高樓林立,一座座大型商場平地而起,電影院搬入其中與商業緊密結合,散場后觀眾隨著街道回家的場景沒有了,但觀影的時間和方式卻有了更多的選擇。
張和說,小時候新華書店售出連環畫會在書背蓋上印章,印文或是騎著自行車的小動物、或是鄭州地標建筑“二七塔”、或是開懷大笑的小男孩,不變的是下面都有“zhengzhou”的拼音字樣,今年即將舉行的金雞百花電影節又會有很多優秀電影被蓋上“鄭州”印簽,而它們也會成為城市記憶的一部分。
鄭報全媒體記者 汪永森 見習記者 劉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