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石博物館的“留言本”之二——“為國人提供了這么好的精神財富”

    2021-09-12 來源:天津拜石博物館 分享到:

    拜石博物館將奇石與書法、繪畫、泥塑、篆刻、石雕、攝影等緊緊融合一起,這是藝術上前所未有的創新,形成一種新的、獨有的文化形態,這是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對此,一個署名“河北工業大學一老人趙洪達”的觀眾,于2019年7月9日在“留言本”寫下這樣的感慨:“為國人提供了這么好的精神財富!贊,贊,贊!”

    類似這樣的留言還不時出現……

    一個署名“張勇”的觀眾,于2019年10月14日的留言:“拜石博物館可稱文化藝術的殿堂,文化底蘊很深。太好了。沒看夠。”

    一個署名“張自革”的觀眾,于2019年10月4日的留言:“應該是石破天驚!文化的力量。”

    一個未署名的觀眾留言:“造型各異、美輪美奐的石展,讓我們看到中國石文化的博大精深!實為震撼!看石展增加美的感受!”

    一個署名“高克”的觀眾,于2019年11月17日的留言:“文化乃國家、城市、社會之根基和靈魂,希望借此窗展示吾國之博大精神,浩然長存。”

    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為何出現“這么好的精神財富”的評價呢?

    在拜石博物館《天造山石入詩來》部分。奇石中的山形石,能把歷代著名詩人描寫山川名句的意境,分外準確、恰當、生動地體現出來,成為一種絕妙的巧合。于是,著名書法家將描寫山川名句寫成一件件條幅,再由著名泥塑藝術家為歷代著名詩人創作一件件塑像,最后分別與不同的山形石組成各自不同的藝術系列,頓時感到更加絕妙。

    ——這是奇石與書法、泥塑的融合。

    在拜石博物館《春華秋石》《民以石為天》部分。奇石中的像形石與秋天的“累累果實”極其相像,或與老百姓所吃“種種食物”極其相像,甚至能“以假亂真”。于是,著名泥塑藝術家以秋天豐收季節為背景,創作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收獲各自的“豐收果實”,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又以“民居”和“老街”為背景,創作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或是燒飯,或是品嘗,或是售賣,充滿濃濃的生活情趣。

    ——這是奇石與泥塑的融合。

    在拜石博物館《天造山石入畫來》部分。奇石中的山形石,是大自然中壯觀、壯美山景的“縮影”。于是,著名畫家以山形石為素材,遵循“源于山形石”“高于山形石”的創作原則,創作中國山水畫史上未曾有過的“山形石畫”,堪稱“獨樹一幟”,給人們耳目一新之感。

    ——這是奇石與繪畫的融合。

    在拜石博物館《怪石種種》部分。奇石中的怪石,是奇異的、少見的石頭,往往越怪越顯奇特,展現一種別樣的美。于是,著名篆刻藝術家給這些怪石一一命名,并刻出十分精致的圖章,盡顯各自的豐采。

    ——這是奇石與篆刻的融合。

    在拜石博物館《天造石畫入堂來》部分。奇石中的石畫,是“天然創造”的,也可稱作“大自然作出的畫”。這些石畫,與畫家創作的中國畫相比,竟然做到“如出一轍”,以至讓人們發出“非筆墨所能,乃造物所成”的驚嘆。于是,著名攝影藝術家將石畫拍成大照片,形成強烈的反差,“放大”了石畫的迷人效果。

    ——這是奇石與攝影的融合。

    我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也是全世界各種文明延續至今而沒有中斷的文明大國,并創造了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久彌新,既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又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需要,對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增強軟實力和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拜石博物館通過這些藝術上的創新,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了一份應盡之力。

    沒有創新,就沒有藝術發展。

    創新,是藝術發展的強大驅動力。

    創新沒有止境,藝術發展也沒有止境。

    今后,拜石博物館藝術上的創新,還要不停地充實,不停地提高,不停地發展……



    分享到: 編輯:卜貝貝 統籌:蘇瑜

    相關新聞

    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