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化解,主動調解伸“援手”;分類施策,“專管”“專調”解糾紛……今天,記者獲悉,今年以來,鄭州市管城區法院積極推動一站式多元解紛體系與基層社會治理相融合,在臨火車站建設“無訴商圈”,推動商圈內各類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在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同時,有效降低萬人成訟率,實現“少訟”乃至“無訟”的基層治理良性格局。
內外聯動,構建商圈調解新模式
管城區臨火車站商圈作為商貿核心圈,有銀基商貿城、天榮服裝城、錦榮商貿城、世貿商城、豫泰商廈、大觀國貿、鄭州通訊新天地等多個市場。三年來,受疫情影響,入駐商圈的部分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商戶出現產品積壓、資金回籠困難等問題,各類糾紛繁雜,訴訟不斷,導致轄區萬人成訟率較高。針對此類問題,管城法院積極探索訴源治理一站式多源解紛體系與黨建引領網格化基層治理體系無縫對接,構建“黨建引領網格化基層治理體系+市場+人民調解”新模式。今年7月,管城區法院率先將調解工作室設在南關街街道辦事處臨火車站商圈綜治中心,通過開展普法宣傳、訴前調解、訴調對接、訴訟指引等工作,為群眾、企業、商戶提供一站式、全方位、高效率的糾紛化解服務和公共法律服務。
源頭化解,主動調解伸“援手”
管城區臨火車站商圈大多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針對商圈內常見、多發的案件糾紛類型,調解工作室主動“送法進商圈”,源頭解紛,為企業、商戶紓困解難。
商戶許某到調解工作室反映自己在大觀國貿A座經營一家服飾店,2017年2月王某從自己的服飾店進貨,共計1300余元,并承諾當年年底結清,到期后王某拒不支付貨款。后經多次催要未果,許某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到調解工作室求助。
調解工作室接到求助后,當即展開工作,因王某人在杞縣,調解員通過電話方式聯系王某,王某雖承認欠款,但認為已超訴訟時效。調解員在了解情況后,多次通過電話、微信、視頻等方式聯系王某,向其普及訴訟時效的相關規定,最終促使王某償還了貨款。
事后,許某高興的表示:“真沒想到6年前的貨款竟還能要回來。”
分類施策,“專管”“專調”解糾紛
管城區臨火車站商圈有七大市場,1萬多家商戶在此經營,各類矛盾糾紛層出不窮。法院依托黨建引領網格化基層治理體系,將商圈中的銀基、世貿、大觀等5個商場黨支部劃分為5個專屬網格,每個專屬網格設立網格長由商場黨支部書記擔任。針對市場多發的買賣合同、房屋租賃等糾紛進行“專管”“專調”。由調解工作室對案件進行初步篩選分流,對于標的小、事實簡單的買賣合同、商戶與商戶之間的相鄰權等其他適于基層化解的糾紛分流給市場專屬網格調解員進行化解;對工商質監投訴等糾紛分流給網格內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進行化解。對成功調解的案件,通過“線上+司法確認”的方式,指導當事人通過線上平臺申請司法確認,由法院相應調解團隊進行對接、審核,打通從調解到司法確認的全流程線上服務。
因事制宜,風險苗頭早防范
為妥善處理好各類矛盾糾紛,為企業、商戶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調解工作室依托南關辦事處臨火車站商圈專屬網格、微網格員常態化聯絡、聯動機制,通過全面摸底、準確定位對商圈網格內涉及人數較多、易引發群體性糾紛,影響社會穩定,可能成為社會輿論熱點矛盾糾紛,嚴重干擾正常經營、生活秩序等矛盾糾紛,做到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化解,最大限度預防矛盾糾紛的發生。
自調解工作室成立以來,化解非訴案件234件,調處矛盾糾紛51件,疏導化解多起信訪苗頭事件,助力商圈健康發展。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魯燕 通訊員 曲茜 石賽凡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