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過包退”變“遲遲不退” 中公教育:資金壓力大,但沒放棄

    2024-03-28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斷斷續續等了一年多,退了一半不給我退了,這事該咋辦?”

    “等了半年多,一毛都沒退,還建議我去起訴,你說這叫啥事?”?

    近日,多名學員向鄭州日報社“市民熱線”欄目反映,中公教育宣傳“不過包退”,但未成功“上岸”要求退費時卻遭遇了各種理由的長時間拖延。

    斷續退費兩年多

    女士稱遭遇“差別”對待?

    2022年8月11日,閆女士向中公教育鄭州分公司提交了資料,申請按照合同約定退回16800元培訓費用,當時以為錢款會如約“30-45個工作日”退回自己賬戶。

    “鄭州這邊的電話打不通,業務員說北京統一接管了,我就找北京總公司,聯系北京教育部門投訴求助。”2023年4月,因為等待半年多未能收到退款,閆女士向“北京12345”平臺反映問題,認為“該公司持有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委員會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學校辦學許可證”,要求相關部門按照法規“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履行監管職責”。

    當月,海淀區教委回復稱對閆女士的求助高度重視并進行了調查了解,且“我委已赴該公司注冊地與該公司負責人建立聯系,并將您反映的問題反饋給該公司,督促其盡快解決您反映的問題”。

    “當月收到5040元退款,6月又收到1680元退款,后來聯系中公也沒作用,現在他們的態度就是愛咋咋的!”閆女士講述,海淀區教委介入督促中公教育處理退給問題,協調過程中表示該機構經濟緊張提出分期退款,她接受提議后仍未收獲全部退款。

    她表示,同時報名的朋友去年已獲全額退費,自己還剩余5040元費用未被退回,近期家中有事急需資金周轉,但聯系中公教育存在困難,希望該機構不要再進行“差別退費”。

    半年沒收到一毛錢

    客服建議起訴“加速”!

    李先生也是在中公教育鄭州分公司繳費,但他并未上課就于2023年8月1日提交了退費申請,業務人員表示2個月左右辦理退費,但他等完了10月,又等到年底,秋去春來依然沒有等到退費的準確信息。

    李先生選報的是其中一項培訓內容為“2023年河南暢學公職贏黑卡特定”,價格為20000元,退費金額為12000元,另一項培訓內容為“2023年河南中公黑鉆6折卡”顯示價格為1000元,退費金額也是1000元。

    “一毛都沒退,也沒人聯系,打電話也沒人接,真不知道該咋辦。”李先生說,提交申請后客服稱一般兩三個月開始安排打款,要求其關注“中公教育”公眾號,通過個人中心查詢退費信息,且提醒“最近的可能都是分期哦”,但他等了半年多也沒有收到一毛退款。

    2024年3月7日,李先生再次咨詢“半年多未收到一毛退費”的原因,業務人員表示“要起訴了才會有法院的聯系咱們”,并提醒他提起訴訟能為退費加速,到時會有退費老師負責接待。

    3月26日,記者撥打中公教育鄭州地區客服電話,工作人員建議李先生與對接的老師聯系,記者撥打該“老師”手機號,對方同樣建議李先生通過訴訟途徑解決問題。

    分期退費壓力仍大

    公司沒有放棄處理問題!

    在企業查詢軟件上,記者發現河南公共教育咨詢有限公司狀態為“經營異常”,法定代表人關聯的中公教育河南地區的100余家公司,一半已經被注銷,一半仍處于存續狀態。記者撥打該法定代表人登記的手機號未獲接聽,發送短信詢問退費問題時對方回復“不負責此項工作”“有專門的老師對接”,但未回復提供相關負責人員的聯系方式。

    記者通過微信公眾號客服與河南分校退費服務中心取得聯系,該中心工作人員確認系統內有李先生提交的退費申請,由于申請退費的學員比較多,總公司的資金壓力比較大,近期一直是通過分期的形式處理問題。

    工作人員介紹,之前河南省內多地市開辦有分公司,招生的規模也比較大,后期因為資金鏈出現問題,一些份公司被關停注銷了,目前公司仍有渠道可以和學員溝通,也一直在強調交的費用一定會退。

    “去年七八月份,公司的資金比較緊張,后半年推遲了打款進度,推遲時間比較長。”工作人員介紹,今年公司一直在正常營業,也在努力回籠資金解決退款問題,雖然采用分期的方式壓力仍比較大,打款的時間也比較長,但公司并沒有放棄處理問題,近期應該還會陸續安排退費。

    考公考編擦亮眼睛

    勿信“不過包退”承諾!

    河南分校退費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表示,中公教育在全國實行的是直營模式,各地區分公司所收費用均進入總公司賬戶,公司整體經營表現的逐步改善,退款事宜也在由總公司統一處理,自己無權限也無資金為李先生及閆女士退費。

    3月26日27日,記者在不同時段10余次撥打中公教育多部售后服務電話,被語音提示“所有坐席忙”或為“中公圖書”等業務部門,通過公眾號客服也未能獲得有關退費的進展回復。27日16時30分許,記者聯系北京市海淀區教委一名工作人員詢問中公教育是否因資金問題導致退費緩慢,對方回答“是的”,隨即表示“不方便接受媒體采訪”掛斷了電話。

    在部分網絡平臺上,“中公教育”與“退費”搭配的詞組在消費投訴及媒體報道中不時出現,該公司近期表示內部已成立退費專班,各省市成立有相應的退費工作組,一對一負責溝通學員退費訴求,將結合資金情況與學員協商、退轉、分期等方式解決退費事宜。

    近年來“考公考編”熱度不減,各種公考培訓班應運而生,一些教育培訓機構打出“不過包退”的招牌招攬學員,后續要求退費時又會出現各種糾紛。 鄭州日報在此提醒,勿迷信“包過”“包退”宣傳,機構選擇時多方面考察其信用資質和師資力量、相關配套設施、售后服務等情況,認真閱讀合同的重要條款,不要一次性繳納高額費用,擦亮眼睛理性消費。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汪永森

    分享到: 編輯:周愛巧 統籌:楊觀軍

    相關新聞

    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