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度假方式叫“去鄭州市考古博物館”

    2024-04-07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參加咱們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的活動,感覺既收獲了知識,又享受了娛樂休閑,現在我們是‘忠粉’,每次節假日都來參與活動!”清明假期,部分市民選擇踏青出游,也有不少市民選擇到博物館“度假”,市民崔女士就是其中一員。提到自己參與活動的經歷,崔女士可謂經驗豐富:“今年春節和清明節假期,我們參與了幾次鄭州市考古博物館的活動,現在孩子都養成了習慣,一到節假日就嚷著要來看看。”

    據悉,清明假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為廣大市民精心設計推出了“清明春趣·踏青行”系列活動,充分挖掘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吸引數千名市民走進博物館,進一步發揮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有力增強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特色鮮明活動豐富

    做紙鳶、畫團扇、學國畫、聽考古講座、探訪考古工地……短短3天清明假期,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就為廣大市民“定制”了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推進公眾考古傳播等多種類型的文博活動,既貼近清明節氣的文化內涵,又符合博物館的“考古”氣質。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沒有風箏的春天是不完整的,看到有做風箏的活動,我就帶著孩子來啦。”提到“非遺傳承·紙鳶繪夢”活動,市民李女士眉飛色舞,“我小時候就自己動手做過風箏,記憶深刻,就想著一定要來和孩子一起體驗一次!”

    除了豐富的活動,“重量級”嘉賓也是吸引市民參與其中的重要因素。非遺傳承人宋長虹親自傳授做風箏技藝、專業畫家姚煥剛來博物館教孩子國畫入門知識……多樣的活動形式、高質量的活動內容,吸引了觀眾紛至沓來。

    考古講座貫通“古今”

    《考古漫談》講述為什么考古、怎樣考古;《巍巍商都:早期國家禮樂文明的考古學觀察》開啟鄭州書院街商代貴族墓地的探秘之旅;《解讀五千多年文明之謎——鞏義雙槐樹遺址》《雙槐樹遺址環境考古實踐》聚焦河洛古國、換個角度看“雙槐樹”……在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二樓報告廳,一場場“考古人講考古”的主題講座,帶廣大市民近距離學習考古知識、解密“高大上”考古故事。

    有講座“必來聽”的市民吳女士堪稱“專業聽眾”,看到講座預告,家住西郊的她不辭辛勞,總是如約而至;講座結束,她還會瞅準時機向主講人提問交流。鄭州商王陵有可能在哪兒?鄭州商城會發掘出有文字的甲骨甚至竹簡嗎……別看吳女士已經退休,她關心的問題卻充滿活力,顯得十分“內行”。

    “我喜歡逛博物館,在博物館參觀過后,再來聽聽考古專家的專業講解,就會把這些知識點和文物聯系起來,會覺得歷史文化特別有意思。”吳女士表示,如果有機會她還想到考古工地看看,“鄭州歷史文化悠久,多看看、多聽聽,真的會為自己是鄭州人感到自豪。”

    據了解,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十分注重公眾考古學傳播,多年來持續用剪紙、國畫、漫畫、紀錄片、微電影等方式,持續向廣大市民講述“考古”里的鄭州,出版了各類圖書、專著50余部。“考古人講考古”,更是成為近年來廣受關注和好評的公益考古講座活動。

    賓至如歸好評如潮

    “每到節假日,我們都會提前考慮活動主題、設計活動環節,還要準備好背景主題等各種物料。”在活動現場,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在大廳內耐心地巡視,遇到需要幫助的觀眾,立刻快步上前解決問題。

    今年春節8天假期,3大類數十項活動輪番舉辦,參加活動的觀眾一撥接一撥,乘興而來、滿意而歸,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們一起服務著前來參加活動的觀眾,維持秩序、指引物料領取、講解活動注意事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的身影。清明假期,考古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照例在工作崗位上度過,忙碌地關注著活動進行情況。

    “哇,今天又漲知識了”“你們準備的材料質量真好!”“謝謝你們,辛苦啦!”……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也被觀眾看在眼里,參加完活動時總有觀眾向他們表示感謝。

    在觀眾由衷的謝意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關負責人感覺一切辛苦和勞累都煙消云散了:“辛苦是一定的,但我也感覺我們的工作很有意義和價值。考古博物館就是一個窗口、橋梁,帶大家學習了解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鄭州豐厚的考古成果。”

    看到意猶未盡的觀眾,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也對大家肯定表示感謝:“大家對我們的工作肯定,是我們前行的最大動力。”

    清明假期結束了,相信那些在博物館里“度假”的市民,將長久被博物館里的文物、內涵豐富的活動所滋養。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也將在下一次假期,準備好精彩而豐富的活動,等待著與廣大觀眾的相遇。

    記者 左麗慧 李居正

    分享到: 編輯:劉瀟瀟 統籌:楊觀軍

    相關新聞

    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