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當天上午,鄭州市金水區緯五路第一小學三年級四班的40余名師生,在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走進大河村遺址考古工地,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研學活動。此次活動正值國際古跡遺址日,旨在通過實地參觀和學習,讓學生們更深入地了解仰韶文化,增強文物保護意識。
大河村遺址自1964年被發現以來,經過30多次的發掘,其深厚的文化堆積和歷史內涵逐漸展現。該遺址涵蓋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和商文化等多個時期,延續時間達3300多年之久,是中原地區史前文化的重要代表性遺址之一。
“鄭州大河村遺址面積53萬平方米左右,大家請跟隨我的步伐,來了解五千年前的古人是怎么生活的。”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館員楊猛向學生們講解了大河村遺址的悠久歷史。隨后,工作人員帶領同學有序參觀了陶瓷碎片和文物修復過程,并進入考古工地現場進行參觀。在考古現場,同學們參觀了墓葬、灰坑、地震裂縫等多種遺存。
“大家看到的這個就是我們發掘的現場,這個方形的土坑叫探方”。活動中,學生們表現出了極高的興趣和熱情。朱昊陽同學興奮地表示,參觀古遺址是一種難得的體驗,現場看到的事物比書本上的描述更具沖擊力和深刻印象。王貝羽同學則認為,在遺址現場看到的遺跡古物更加真實和立體,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研學機會。
鄭州市金水區緯五路第一小學的德育處負責人任雪婷表示:“此次研學活動讓學生不只是從文字里獲取知識,通過多聽、多看、多實踐,全方位、立體地拓展自己的視野。讓孩子的學識富起來,眼界亮起來。今天也是國際古跡遺址日,可以通過這個方式提升學生的遺址保護意識。”
在國際古跡遺址日舉辦研學活動,不僅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走進古遺址的學習機會,還讓他們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進一步增強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記者 左麗慧 實習生 季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