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頻5月18日報道,近日來,華北電力大學、湖北大學、福州大學等多所高校相繼發布通知,將引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檢測服務系統,對本科生、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畢業論文是否使用AI代寫進行風險檢測,要求教師對檢測出來“高風險”論文進行指導修改,有些學校更是將檢測結果作為成績評定和優秀畢業論文評選的參考依據。
AI受到學生和研究者的青睞,一定程度上顯示人工智能技術更智慧、更便捷、人性化的優勢。但若人人都開始依賴AI這個聰慧的“外置大腦”,效率或許會提升,但相應地,知識的點滴積累、樣本的調查研究、思考的觸類旁通等難免會“大打折扣”,惰性也會悄然滋長,對未來的教育與學術發展來說未必是件好事。
具體到論文寫作來說,如果能享受到AI從選題、開題、文獻檢索、框架搭建、內容填充等“一條龍”式服務,又何必要費盡心思去想新點子?在沒有明確的標準對AI代寫進行界定的情形下,在論文寫作中是否誠信、堅持原創、堅守學術道德等,很可能全憑學生一念之間。
對大學生來說,論文寫作是培養學術思維、鍛煉邏輯能力、檢驗專業技能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對研究生來說,畢業論文更是直接展示了學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水平。如果說人人都可以使用AI進行代寫,或許很多人都不會再認真對待學業,更不會主動地質疑和思考、探查和求證,這損害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也間接地降低了教育質量。這些潛在的負面影響值得警惕。
某種程度上說,使用AI代寫論文,與找“槍手”代寫并沒有本質區別。不能因為AI是人為創造的輔助工具,就消解了其作為學術不端行為的嚴肅性。不久前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從法律上進一步強調對代寫、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的嚴糾嚴查。而這次多所學校發布的用AIGC嚴查AI代寫的相關舉措,不僅是一種“以毒攻毒”的有效舉措,也是對代寫行為源頭上的遏制,體現了對學風學氣的肅清和對學術誠信的重申。
應當注意的是,雖然存在著種種風險,我們仍不可全盤否定AI在學術研究上的獨特優勢。片面地將AI完全劃分到校園之外,是不合時宜的。在“適度使用”和“主導寫作”之間,仍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只要把握好相應的尺度,發揮好AI在文獻綜述于檢索,數據分析于驗證等方面的作用,讓技術真正地“為我所用”,而不是代替人類的自覺創造,那么其正面收益仍然是大于負面的。只不過,在如今抄襲、代寫頻發的學術環境下,解決學術不端是需要首要解決的問題。先“控制好”,再“利用好”,這是循序漸進的,在守護好AI使用的邊界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評論員 康鈺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