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9日是第17個“國際檔案日”。 6月5日,在“國際檔案日”前夕,鄭州市檔案館啟動“開放周”活動。中鐵大橋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20余名干部職工走進鄭州市檔案館,與館藏檔案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
據悉,檔案館開放周活動期間,全市各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和社會團體等均可以預約參觀,旨在讓檔案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入挖掘館藏資源,通過舉辦展覽和社會實踐,發揮檔案存史、資政、育人功能。開放周將持續到6月14日。
據檔案館檔案管理處處長李明山介紹,鄭州市檔案館保存了民國至今各種門類各種載體的檔案資料。截至2023年底,檔案數量為388個全宗200余萬卷(件)、資料3.7萬冊。館藏類別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
《鄭州記憶——鄭州歷史發展檔案陳列展》平日對外開放。以館藏檔案史料為基礎,以時間發展為主線,展覽共分為古代文明、二七風暴、古城新生、改革開放、鄭東崛起等10大部分,每個單元都通過圖片、實物、模型、影片、投影等多種展示手段,向大家述說著千年鄭州的“前世今生”。
“今天在這里看到了鄭州的部分珍貴檔案,特別是抗戰時期艱苦歲月的相關檔案,我感到很難得、很震撼。作為90后,能親身感受到鄭州這座城市的滄桑巨變很有意義。”一位年輕女干部在參觀時這樣說。
在參觀“鐵路交會”單元時,展廳內,一件件帶著歲月印記的電子圖片、電稿原稿、老物件、老報紙等檔案,記載了上個世紀人口不足2萬,城區面積僅2023平方公里小城的滄桑歲月,智能電子相冊憑借其新穎的展現形式受到大家追捧。
庫房、數字檔案館平時是不對外開放的。在檔案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大家還依次參觀了實體檔案的庫房,體驗查檔流程,并實地參觀了數字檔案館機房。
中鐵大橋局檔案室負責人路江麗在參觀完現代化數字庫房后感慨不已,并表示會將此次檔案館行的收獲運用至今后的工作中。在材料收集上不僅要細致、周密,在表現方式上也要學會融入新技術,強化檔案的數字化管理。
“未來,我們將持續用翔實的史實講好鄭州故事,把檔案館這一教育‘課堂’辦好,讓越來越多的市民走進檔案館,感受歷史與文化的熏陶,樹立正向的人生觀、價值觀。”鄭州市檔案館館長程煒對檔案館今后的發展充滿期待。
記者 陶然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