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報道,有記者注意到,在“掃一掃”實際運用中,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強制掃碼”所帶來的消費者精力與時間成本的“過度付出”與個人信息泄露風險;再例如,“掃碼出行”的大范圍普及,讓人們對于“二維碼”的依賴程度增加,從而影響出行效率,需要相關方面給予更加人性化的調整。
乘坐地鐵、公交時,拿出二維碼“掃一掃”便可以順暢通行;在餐廳點菜時,不需要服務員,只用“掃碼”跳出點單小程序,佳肴便會被一一呈上,甚至價格相比線下還會便宜一點點……“掃一掃”的應用模式正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過,在以前,這些影響往往被聚焦于正面,即“掃一掃”如何讓生活更方便、更快捷。如今,這個新興技術的另一面正在被關注——由于缺乏相關監管與明確標準,“掃一掃”帶來一些負面作用,應引起我們警惕。
其實,“掃一掃”的正面效益與負面影響相互“碰撞”的背后,是數字技術的飛速進步與互聯網應用緊密結合所帶來的截然相反的后果。比如,“掃一掃”支付,本來是件便利消費者的好事,但因為單一、強制的支付方式,損害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讓他們“不得不”通過手機號授權、添加好友、關注公眾號等一系列繁雜冗余的程序,達成僅是付費的目的;再比如,交通出行對“掃一掃”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相應的,人工服務越來越少,相關配套設施有時也沒有跟上,讓手機出現“意外狀況”的消費者叫苦不迭。也就是說,“掃一掃”雖然占據技術優勢而被廣泛使用,但其中同樣蘊含著因為過度“濫用”技術,而使技術“泛而成災”的風險。
一件新生事物的產生、風靡、發展,總是遵循著相應的規律,在“掃一掃”引起相關風險的同時,也是重新思考如何使用好這種技術的有利契機。
如何將改變盡于精微、落到實處,還需解決許多細節上的問題。如對于點單、支付等日常消費行為來說,需要重點關注數據信息泄露問題,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加強平臺監管,限制或者取消使用二維碼過程中的種種不必要環節和條件,保護消費者隱私。對于地鐵、駕車、單車出行來說,在“掃一掃”大范圍普及的同時,人工服務不能全部取締,配套服務也要及時跟上,以滿足出行者的不時之需;同時,要考慮到不同年齡群體的不同需要,現金支付應該繼續發揮作用,讓青少年和老年群體不便使用“掃一掃”時,也能從容地使用現金支付……
以此而言,搭建好不同場景的使用框架,劃定不容侵犯的權限和標準,結合不同場景進行適應性改造,完全可以把“掃一掃”各種問題整治好。畢竟,科技有著靈活的機動性和強大的適應力,解決“掃一掃”應用目前的堵點與痛點也不是太大的難題。
評論員 康鈺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