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溝好地方名不虛傳,在這里一輩子我也住不煩”……
一曲回蕩朝陽溝
“走一道嶺來翻一架山,山溝里空氣好實在新鮮……”憑借一部豫劇現代戲《朝陽溝》,位于嵩山腳下、潁水岸邊、登封市大冶鎮的朝陽溝村,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紅遍大江南北。60多年過去了,《朝陽溝》依舊在傳唱——
“親家母,你坐下,咱倆說說知心話……”每當“親家母對唱”的經典唱段響起,很多人都會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
《朝陽溝》是中國戲曲現代戲的一座里程碑,深深影響著幾代人。鑼鼓鏗鏘,戲韻悠揚,7月11日,記者來到登封,走進朝陽溝村,探尋戲曲背后的火熱故事。
朝陽溝大舞臺
這里是個“戲窩子”,一村兩戲傳華夏
盛夏時節,萬物并秀。朝陽溝是丘陵地帶的一個普通村莊,一個個農家小院依地勢而建,門前是各種花木。
來到朝陽溝文化大院,幾位戲迷正在排戲。愛娛樂、愛唱戲,是這個村子的老傳統,無論男女老幼,都以愛唱戲為樂、為榮。
舞臺上,飾演拴保的是74歲的村民趙中岳。趙中岳自小就喜愛文藝,也好看戲,更愛唱戲。說起《朝陽溝》,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場景,就是當年楊蘭春帶著河南省豫劇三團的演員來村里體驗生活。“楊蘭春總是喜歡提著個小收音機在村里溜達,收音機里面播放著《朝陽溝》,走一路,響一路。”
1957年秋天,時任河南豫劇院藝術室副主任、豫劇三團團長的楊蘭春第一次來村里體驗生活。在擔水抗旱搶種的勞動中,他發現一個名叫“銀環”的姑娘吃苦耐勞,干活踏實,給他留下很好的印象。后來,一個以趙銀環為原型,反映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為改變農村落后面貌而貢獻青春的劇本誕生了——據說,由于排演時間倉促,戲都要開演了,還沒有名字,可把大家急壞了。楊蘭春想到村上有座朝陽寺,村里溝溝坎坎也多,就一拍大腿說,叫“朝陽溝”吧!
《朝陽溝》主題鮮明,唱詞通俗流暢,唱腔設計優美。一經公演,立即受到好評。1963年,長春電影制片廠將其拍成戲曲藝術片,風靡全國。1964年元旦,該劇在中南海懷仁堂上演,毛主席被逗得開懷大笑。
當時,這里還不叫朝陽溝,叫曹村。歷史上曾叫曹家灣,是傳統曲劇《卷席筒》的發生地。千百年來,這里在周圍鄉鄰中間,一直享譽著“老戲窩”的綽號,流傳著“曹村敲敲洗臉盆,前后柿杭亂鎖門”“曹村拍拍鍋排蓋,沙溝莊頭走一半”的順口溜。早在清朝光緒年間,群眾就自發在村東廟前集資建起遠近聞名的大戲樓,建起村里自己的劇團,尤其解放初期,人們對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極其高漲,對生活充滿了熱情,村里一下子就成立了兩個劇團,一個是以趙保、趙東杰、趙黑為代表的梆子劇團,一個是以趙有欽、趙六治、楊富升為代表的越調劇團。
楊蘭春之所以選擇到曹村體驗生活,源于他與該村的生死之緣。1945年春,他隨皮定均部隊從大別山往太行山轉移時,參與了曹村伏擊戰,奮斗在此的場景讓他難忘,英勇犧牲長眠于此的戰友讓他懷念。
為了表達對《朝陽溝》的熱愛和對楊蘭春的關愛,1974年,根據群眾意見,曹村大隊黨支部向上級黨委寫報告,要求把曹村改名為朝陽溝,最終獲批。
一村兩戲傳華夏,讓朝陽溝聲名遠播。
排練現場
舞臺上下交織,戲里戲外情緣綿綿不斷
1978年,《朝陽溝》第二次進京演出。演出歸來,楊蘭春帶著省豫劇三團直奔朝陽溝大隊“探親”。偏僻的山村沸騰了,村民們紛紛打掃房子,磨面烙饃,準備迎接他們的到來。方圓幾十里的群眾聽說后都趕來朝陽溝看大戲,連續幾天人山人海。
時光荏苒,豫劇三團《朝陽溝》劇組的演員換了一代又一代,但他們始終沒有忘記朝陽溝這個生活基地。在村民趙汴生、趙彥自發編著的《朝陽溝的故事》一書中,賈文龍、韓登慶、王善樸、楊華瑞、朱超倫、柳蘭芳、高潔、杜啟泰、陳新理、朱凡、孫大振、何愛芝、韓玉生、王翠芬、盧蘭香、張月婷等表演藝術家,以朝陽溝的好朋友、“榮譽村民”的身份一一在榜。書里還有個“老戲窩”群星譜,滿滿8頁,第一頁第一位就是趙保,翻閱后才知道,他竟然就是趙中岳的父親趙景云,小名“大保”,因飾演包公成名,人稱“黑臉王”。
趙中岳正是在這樣濃厚的戲曲氛圍的中長大的。在學校期間,趙中岳與燕愛花相識。結婚那天,趙中岳特意為大家演唱了《朝陽溝》中拴保的“咱兩個在學校整整三年”唱段。20世紀70年代初,縣劇團多次邀請趙中岳去當正式演員,但他謝絕了,如同戲中的拴保一般堅守家園。如今的趙中岳,每天戲不離口。村里有啥活動,他跑前跑后,指導青年人的演技、唱腔,精氣神絲毫不減當年。
“老有趙保響豫西,少有藝多譽中原。”群星譜最后一位是趙藝多,2011年,10歲的他一舉奪得《梨園春》第七屆擂響中國擂臺賽少兒組金獎擂主,被王善樸收為徒孫,“拴保”后繼有人。
“嫁給”朝陽溝,讓戲曲在直播中煥發生機
在朝陽溝村,因戲結緣的故事屢見不鮮。飾演銀環媽的王巧玲,并非本地人。她與朝陽溝的初次邂逅是在童年,家人帶她來這里觀看三團的演出。“那天我一下子就被唱腔深深吸引住了。”看完戲,王巧玲就跑到家鄉盧店鎮的戲校求學,3年后開始登臺。后來鎮里成立了劇團,老師便把王巧玲那批學生全部帶到了朝陽溝。
“我們唱戲的都為能來到朝陽溝而高興!”王巧玲爽朗地笑起來,“村里人厚道,到朝陽溝以后成天演出,最后還結識了愛人,我就成了這里的媳婦兒。”
《朝陽溝》繼續為王巧玲帶來好運。21世紀初,她以三團“娘家人”的身份受邀參加享譽全國的《梨園春》戲劇大擂臺,并憑借《朝陽溝》一舉奪魁。2006年12月,她出資成立“朝陽溝藝術團”,帶領村里的戲曲愛好者共同傳承和發展戲曲文化。
“《朝陽溝》的影響早已超越了戲劇領域,成為河南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無論是文化娛樂、節日慶典、婚喪嫁娶,人們總愛請人唱幾段。”今年55歲的王巧玲上有老下有小,雖然她嘴上說沒有年輕時勁頭大了,但上個月,她又開始在抖音平臺摸索著搞起了戲曲直播。正是有這樣一代又一代熱愛戲曲的人,朝陽溝的戲曲文化才得以傳承和發展。隨著《朝陽溝》知名度的提高,朝陽溝村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這里已成為一個集戲曲、文化、旅游、研學于一體的特色村莊。
“戲曲是我們村的文化根脈,也是我們村的驕傲。朝陽溝有森林公園、楊蘭春文化園、朝陽寺、銀環亭、拴保池等景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朝陽溝水庫經過精心的整修加固,如今已重現碧波蕩漾的湖面,水鳥在其中自由游弋,兩岸青山對峙,綠樹成蔭,構成了一幅人間勝境的美麗畫卷。”朝陽溝村支部書記孫會平自豪地說,2021年,文旅部主辦的全國“村晚”示范展示活動在朝陽溝村成功錄制,并在中央電視臺不同頻道循環播出,好評如潮;2024年,省文旅廳《咱村有戲》活動啟動儀式在朝陽溝村文化大院成功舉辦,進一步彰顯了朝陽溝村戲曲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
踏上水庫堤壩,放眼望去,不遠處的鄭登快速通道上,朝陽溝特大橋橫跨水庫南北,宛如一條騰空的飛龍,氣勢磅礴。橋上,車輛川流不息,仿佛在訴說著新時代的鄉村變遷與繁榮。這不正是“朝陽溝好地方名不虛傳,在這里一輩子我也住不煩”這句唱詞的真實寫照嗎?
記者 蘇瑜/文 徐宗福/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