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屬于記者的節日——記者節前夕,我踏上了一段不同尋常的體驗之旅。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有幸跟隨鄭州大學農學院的秦廣雍教授,體驗了一天生物技術員的日常。這不僅是一次對科學世界的深入探索,更是一次對心靈的洗禮和職業生涯的深刻反思。
趙東(左)在秦廣雍教授的指導下給育苗的棉花噴水
走進神秘的實驗室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云層,我已經站在了鄭州大學農學院的實驗室門口,心中既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又難免有些忐忑不安。畢竟,對于一個習慣了文字與鏡頭的人來說,實驗室的精密儀器和復雜操作無疑是全新的挑戰。
秦教授熱情地迎接了我,他的笑容溫暖而親切,一下子消除了我所有的緊張感。在他的帶領下,我換上了白色的實驗服,戴上了手套,全副武裝地走進了實驗室。那一刻,我仿佛踏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消毒水味道,各種儀器發出輕微的嗡嗡聲,仿佛在訴說著科學的奧秘。
秦教授耐心地向我介紹了實驗室的各種設備和用途,從顯微鏡到離心機,從培養箱到滅菌鍋,每一個細節都透露出嚴謹與專業。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點頭表示理解。然而,當真正輪到我上手操作時,我才深刻體會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巨大差距。
“首先,我們要學習如何培養菌液。”秦教授邊說邊示范,他那嫻熟的操作手法讓我贊嘆不已。我緊跟其后,小心翼翼地量取著培養基,生怕一個不小心就破壞了這份精密的實驗。在秦教授的指導下,我成功地將培養基倒入無菌瓶中,然后放入恒溫培養箱,等待著菌液的生長。
15年研發出云臺冰菊
等待的時間總是漫長的,但在這漫長的等待中,我并沒有閑著。我們聊起了他的科研產品——云臺冰菊。云臺冰菊是秦教授團隊研發的一顆璀璨明珠。這種通過復合生態種植技術培育出的懷菊花精品,每年產值能達到5000萬元,而且綠原酸含量高,口感清香,深受消費者喜愛,更重要的是,云臺冰菊在種植過程中實現了零農殘,真正做到了綠色、健康、安全。
“云臺冰菊的成功,是我們團隊多年科研積累和技術創新的結晶,我們可是研發了15年啊。”秦教授感慨地說,“我們不僅要讓菊花長得好,還要讓它喝得健康、安全。”秦教授的話語中透露出對食品安全的深切關注。在他看來,農產品的安全性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健康和生活品質。因此,他們在研發過程中始終堅守綠色、健康的理念,確保云臺冰菊在種植、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都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正當我為自己的“初戰告捷”感到欣喜時,意外發生了。在用移液槍對菌液進行轉移時,我不小心碰倒了一個裝著菌液的瓶子,只聽“哐當”一聲,瓶子應聲而碎,菌液四濺。那一刻,我的心猛地一緊,仿佛聽到了自己心跳的聲音。秦教授見狀,迅速而冷靜地處理了現場,并安慰我不要緊張。他告訴我,科學實驗中難免會遇到意外,關鍵是要從中吸取教訓,避免再次犯錯。
雖然這次意外讓我有些沮喪,但秦教授的態度卻讓我深受鼓舞。他不僅沒有責備我,反而耐心地教我如何正確處理實驗廢棄物,以及如何防止類似事故再次發生。在他的指導下,我重新振作起來,繼續投入到接下來的實驗中。
他們用智慧和汗水貢獻科技力量
“看,這就是我們正在培育的種苗。”秦教授指著溫室里的一排排綠色植物,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我走近細看,它們的根系在培養液里,種苗雖然還很小,但每一片葉子都充滿了生機,仿佛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我驚嘆于生命的奇跡,更敬佩于科學家們的辛勤付出。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人類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著力量。
隨著夕陽西下,一天的體驗也接近尾聲。回顧這一天,我經歷了從緊張到興奮,從迷茫到清晰的心路歷程。我深刻體會到了生物技術員的不易,他們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擁有耐心、細心和恒心,記者也是如此。耐心讓記者細心確保報道的準確性,恒心則支撐記者面對挑戰,用筆和鏡頭記錄下這個時代的每一個瞬間。
“今天,你不僅是一名記者,更是一名科學家。”秦教授在結束時的寄語,讓我倍感榮幸。這一天,我不僅記錄了生物技術的點滴,更體驗了科學家的精神風貌。
“筆下有科學之光,筆下有生命之奇,筆下有未來之夢。”這是我此次體驗后的深刻感悟。在這個屬于我們的節日里,我愿與所有同行共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用我們的筆觸,記錄下這個時代的科技之光,為歷史留下我們獨特的印記。
記者 趙冬/文 徐宗福/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