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珠海一名2歲男童跟著奶奶去菜市場時,疑似接觸生魚后感染創傷弧菌,住進ICU,左腳面臨截肢風險,話題一度沖上熱搜。據悉,創傷弧菌是一種棲息于海洋中的嗜鹽細菌,夏季海產品豐富,各種撈汁白灼小海鮮輪番上陣,因而也是創傷弧菌感染的高發期,創傷弧菌通常通過創傷部位侵入人體引發嚴重感染。鄭州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劉青提醒公眾,接觸海鮮時一定多加小心,避免劃傷感染。盡量不要食用生海鮮,魚蝦貝類要徹底煮熟,就可以殺死致病菌。
據了解,創傷弧菌廣泛分布在海水中,常寄生在貝殼類的海洋生物中。劉青說,除了海鮮,淡水魚蝦也可能攜帶創傷弧菌。人們常因生食攜帶創傷弧菌的海產品,或肢體破損創口接觸帶菌海水,或被帶菌的海產品刺傷,或被海水中帶菌的海生生物蜇傷而感染。一旦感染創傷孤菌,十分危險,它引發的膿毒癥起病急、進展兇險、救治困難,48小時內患者的死亡率達到50%以上,如果超過72小時都未經有效治療,死亡率接近100%。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的要接觸到各種海鮮和水產,怎么避免感染可怕的致病菌呢?劉青表示,首先,在處理時要注意,尤其是患有基礎性疾病或自身免疫功能較差的人,清洗處理食材時要盡量戴上防水厚手套,或借助尖刀、鉗子等工具防止被刺傷;被水產品刺傷、劃傷時,如果傷口較淺,用生理鹽水沖洗后,可用涂抹碘伏或雙氧水消毒;如果傷口中有鉗、刺等異物,一定要去醫院及時取出,異物滯留會增加感染風險;如果傷口又窄又深,需要去醫院處理,“因為這種創口很容易形成一個少氧甚至無氧的環境,特別適合一些厭氧菌的繁殖和生長,特別是破傷風桿菌,一旦被感染破傷風桿菌就會釋放毒素,引起全身肌肉痙攣,甚至死亡。”如果傷口劇烈疼痛、紅腫、局部出現紅斑,伴有高熱、畏寒,這可能是被海洋創傷弧菌感染的癥狀,一定要立即就醫。
記者 邢進 通訊員 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