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拓片作品、學習拓片課程……省金石藝術館很有意思
來這里拓條魚,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第一次來到金石藝術館時,學員們正在學習拓片、美甲等課程。他們非常熱情,帶著記者在藝術館內講解一件件作品。一件件精美的拓片讓人目不暇接,一幅栩栩如生的魚拓作品更是吸引了記者注意,忍不住提出一試。就這樣,記者得到了一次魚拓體驗課。
魚拓——魚的早期照片
5月20日上午,記者攜帶著馮萬朋館長叮囑的材料——一條瘦長的鯽魚,來到河南省金石藝術館體驗魚拓。馮館長告訴記者,魚拓屬于傳拓的一種,最早出現于晚清,是一種將鮮魚拓印在宣紙上的藝術,來源于釣魚人把獲得的魚拓印下來留作紀念或參加比賽。“選擇鯽魚的原因主要是它的體型瘦長,比較好拓。”馮館長將鯽魚用鹽水處理后,放在一塊泡沫紙上。
之后,他比著魚的體型,在泡沫紙上切割出一個可以將魚放進去的形狀,然后用大頭釘將魚固定好,準備工作就做好了。“在上色的時候,要注意顏料的干濕,不能太干,否則就會拓不上;也不能太濕,易將魚拓得一塌糊涂。”馮館長邊講邊給魚涂上顏料。今天的魚拓,選擇紅色、黃色和白色,紅色涂魚鰭,黃色涂魚鱗,白色涂魚肚,中間需要進行兩個顏料的過渡。“魚拓其實很簡單,但需要注意兩件事,一是足夠細心,二是涂完魚就要將紙貼上,快準狠。”馮館長補充說。
在上色后,馮館長將宣紙壓在魚身上,并把魚的身體從頭到尾壓了一遍,當顏料透過宣紙顯現時,將宣紙揭開,一條魚就躍然紙上,好似即將跳出宣紙一般。魚拓的魅力大概就是這樣,將易腐敗的魚記錄在可以保存的宣紙上,讓魚獲得另一種意義上的“永生”。
魚拓作品
立足根基,不斷開拓創新
魚拓是傳拓的一條分支,傳拓作為我國最古老的技藝,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將近2000年的歷史文化。馮館長講,自己最早接觸傳拓時,就被傳拓吸引到了,決心將這門技藝學精、學好。“由于身體的不便,自己學習傳拓需要比別人更加努力。”馮萬朋出生于登封一戶普通農家,是一名先天性脊柱側彎的殘疾人,于2016年接觸傳拓,現在是河南省金石藝術館的館長,成功舉辦多次藝術巡展,也在傳統傳拓的基礎上發明了“立體效果拓”“立體全型拓”兩項實用技術專利,也創新了“彩金傳拓”的傳拓手法。
在作品陳列館內,一件件精美的展品,展示出他們身殘志堅,絕不向命運低頭的決心。當看到記者在關注一幅彩色的傳拓作品《五子送福圖》時,馮館長講解道:“之前一直以墨拓和朱拓為主,直到2018年去北京參加一檔節目,觀眾說自己喜歡拓片,但是因為與家里的裝飾風格不符,問我能否有其他顏色的拓片。我回來后一直記著這個觀眾的話,因此創新了‘彩金傳拓’的拓法,使一些吉利喜慶的作品不再沉悶。”
馮館長介紹館藏拓片作品
當記者提問到創新與傳統的關系時,馮館長講道:“傳拓的傳統是根基,創新是它順應時代發展的體現,只有創新它才會被世人所接受,但也只有立足根基,它才能存活,才能繼續發展壯大。”傳拓不僅僅是傳統技藝,也是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更是中國人立足文化自信的一筆濃墨重彩。
記者 黃棲悅 文/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