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最近,上海徐匯區云錦路地鐵站附近一塊草坪走紅社交平臺,草坪上“長”滿了來“散散班味兒”的年輕人。不少外地網友喊話“求復制推廣”。“公園20分鐘效應”日漸火爆,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把公園、草坪作為能量“快充站”。
“公園20分鐘”理論乍一聽有些玄乎,實則來自一篇發布在《國際環境健康研究雜志》上的研究文章,其中指出,即便不做運動,只要到能感受到自然氣息的戶外逗留一小段時間,就能顯著減輕壓力,擁有更好的精神狀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公園20分鐘效應”受到追捧,不僅因為它契合年輕人的情緒價值——免費的快樂具有性價比,更得益于城市綠色空間的不斷拓展——“就近散心”為上班族省去了許多時間成本。公園內草坪、寫字樓綠地、居民區綠道“觸腳可及”,為逃離“方寸格子間”提供了可能性。
城市綠色空間是平衡都市生活與自然生活的過渡帶。《2023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23年,中國新建和改造提升城市綠地3.4萬公頃,開工建設“口袋公園”4128個,建設綠道5325公里。近年來,多地積極開展“留白增綠”行動、加速打造一刻鐘公園圈,讓逛公園成為一件更“隨心所欲”的事。
站在城市發展的角度,“公園20分鐘效應”的影響力更加深遠。它能將社交、潮流、煙火氣、藝術性等客流虹吸元素集中在一起,與現代商業有機結合,構建“公園商業”新形態,推動城市消費和經濟發展。要有綠,更要添彩;要規模效應,更要精細化管理,如何實現生態價值與消費價值雙贏考驗著城市智慧,比如城市綠地的設計、商業經營的監管、城市服務的提升等,都需要視具體情況仔細考慮、創新策劃,從而進一步激發文商旅融合發展的潛力,讓松弛感在更多城市軟著陸。
在繁華喧囂的“水泥森林”中,更具親近感和煙火氣息的“打開方式”是什么?怎么把親近自然的空間體驗,轉化為人們親身體驗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這些現實問題不容忽視。大自然的療愈作用自不待言,更要讀懂“公園20分鐘效應”引起共鳴的背后所蘊含的“民之所盼”。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平平無奇的草坪“長”滿年輕人,勾勒城市發展的“幸福半徑”,這何嘗不是一種“雙向奔赴”?
評論員 韓靜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