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7月6日,迎來小暑節氣!
天氣雖熱,卻也不影響我們通過各種方式追覓一方清涼:荷風送香,竹露滴響;雨過云收,水冷瓜甜;紗廚藤簟,羅扇輕縑;神清氣爽,心靜生涼……
夏日長長,我們悠悠慢慢,不燥不煩。
小暑初候?溫風至
小暑節氣到來,夏天只剩最后一個月了。
《說文解字》曰:“暑,熱也。”哪怕“小”,但只要跟“暑”沾邊,就意味著躲不開的炎熱。民間的俗語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炙熱潮悶的空氣,布滿天地之間,讓人無處可逃,吹在身上,悶在心里,如同火燎。
這就是“溫風至”,小暑初候的特征。
酷暑里最愜意之事,似乎就是尋得一處陰涼。古往今來的文人描繪小暑時節的詩詞,多有雨后、荷間、夜風中、明月下偶得清涼的快意。
最美的小暑時節之花,自然是荷花。農歷六月也被稱為荷月。
盛夏賞荷,是古今文人的一大快事。不獨是因為荷花代表了中國文化崇尚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還因為荷花身上蘊含著一種重要的中國智慧:心之靜。越是酷熱,荷花開得越是嬌艷,亭亭玉立在滾滾熱浪之間,顯得那么嬌美,那么安靜,那么享受。
“心靜自然涼”,這是古人在艱苦環境下應對酷暑最樸素的辦法,是生活的智慧,也有著通今達古的哲學含義。
夏日里的陰涼,不在密林深處,而在心靈深處。
小暑二候?蟋蟀居壁
蟋蟀,這個宇宙間的小小生命看似微不足道,卻有著極為靈敏的知覺。
《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說,“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詩中所謂八月是夏歷的六月,即小暑時節,此時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
鳴叫著,歌唱著,躲避著熱浪的小小蟋蟀和我們人類一樣,看到了四季里最美的濃蔭,最美的晚霞。此時的天空,就是一幅幅絕妙的抽象繪畫,永不倦怠地揮灑光與影,組合出一幕幕迷人的景象,訴說著謎一樣的語言,吸引著人們去駐足,去仰望,去感受。
小暑三候?鷹始鷙
在小暑時節里,有一個特別的節點,就是入伏。
從小暑至立秋的這段時間,被稱為“伏夏”。“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潮濕、悶熱的日子。
熱到了什么程度?
“鷹始鷙”。
“鷹始鷙”又作“鷹始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曰:“擊,搏擊也。” 雄鷹開始遠離地面,翱翔在清涼的高空中,以躲避蒸烤大地的滾滾熱浪。故而在季夏的傍晚,很容易見到鷹擊長空的壯觀景象。
席卷天地的高熱,頻繁出現的大雨,造就這個時節鮮果特殊的味道。芒果、龍眼、水蜜桃,帶著只有暑氣才能熏出來的香甜和飽滿的汁液,給人們以酷暑難耐里的享受與犒勞。
天氣再熱
也別丟了對自然的情趣
走出家門
走進夏夜的夢
你會在螢火蟲飛舞的樹林里
找回童年的快樂
也會在溫柔月光的撫摸下
平復焦躁的情緒
苦熱難捱
但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不停息思考
不停下腳步
每一天
都會有奔向收獲的幸福
主創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