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藏功與名:教育的傳承魅力

    2024-07-12 來源:唐善普 分享到:

    傳承的教育,與教育的傳承,其魅力在于,無論你承認與否,總在潛移默化中,產生重大影響!

    ——題記

    對,你沒看錯!這就是徽派民居。

    外部白墻高聳,里面的房子沿著四周布置,兩層以上的樓房,屋面向內傾斜,形成“四水歸堂”。最為典型的是墻的上端,層層疊落的馬頭墻(又稱封火山墻),端莊、嚴肅,白墻與黑瓦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被稱為“粉壁黛瓦”,是徽派民居最明顯的特征之一。

    不,你猜錯了!這處建筑不在安徽境內,在鄭州木華苑民居博物館場所內。

    2024年7月6日,應朋友之邀參加在此舉辦的家庭教育系列論壇活動,有了探訪這所民居博物館之行。博物館位于滎陽市洞林湖,距鄭州市40公里左右,半小時車程。上午9:00——下午17:00一天時間,來此尋秘探幽,訪古索今,并品嘗純天然農家天然青菜瓜果,于青山環繞的自然中,感受眾多老物件散發的歷史厚重氣息,在歷史長河間,感悟一件件文物里蘊含的傳承魅力,自是不虛此行。

    這里,有以全國三大電影膠片倉庫之一的河南省電影公司備戰電影窯洞倉庫群為基礎創建洞林電影文化博物館,很值得一看。

    進入窯洞,入目是一張張上世紀不同時期的電影海報,一排排的膠片,一臺臺不同年代的電影放映機……宛若瞬間回到牽著父母的手、拿著5分錢一張電影票的那一刻。耳邊仿佛回響著“去看露天電影嘍”呼朋引伴的歡笑,眼前閃現的是與小伙伴們手持小木手槍學著“小兵張嘎”的英雄模樣。

    此情此景,滿滿的兒時記憶,讓一群年齡不同、經歷各異的我們,在不斷的驚呼聲中,自顧尋找著屬于自己的那份片斷的時代脈搏跳動。外邊是30多度的高溫,窯洞里如春的涼爽,但卻掩不住內心的這份灼熱。

    熟悉的“朝陽溝”唱腔,“倒霉大叔的婚事”的笑點不斷,“紅旗渠”精神的震撼……你會不時從過去到現在,進行時空的輪回交替,記憶的閘門與膠片、海報、放映機、電影情節不斷重疊、再現,再重疊、再再現。

    所謂的歷史與現實,往往就是這樣,總會在不經意間,讓你記憶深處的某個觸點,被無意撩動,情感的歷史,剎那間就被現實俘虜。

    就如此地,過去,是備戰重地,閑人免進。如今,是規模龐大的電影膠片窯洞倉庫群,人人可來。它以獨特的藏品、獨有的個性魅力,將上世紀的事件,以電影文化資源及相關藏品的這種傳承方式,躍入人們的視線。讓參觀者在一次次回憶里,見證中國電影文化事業發展軌跡,并交織于傳承中,向前。

    剛出洞林電影文化博物館這孔窯洞,雖四周青山翠綠環繞,但夏季熱浪仍撲面而來。抬頭便被不遠處徽式建筑群所吸引。

    只一眼,你便會脫口而出——怎么可能?掩藏于山谷叢林中,仿若世外桃源的這里,竟然匯聚有清代徽派民居、江西吳氏宗堂、明代戲樓和北方窯洞群?

    沿一條掩于翠竹的小徑蜿蜒向下,便是這引人注目的徽式民居。

    徽式建筑的特征人們早有定論,它是基于自然,而崇尚自然,最終又融入自然的一處建筑,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高度表現。從內部細觀來說,徽式建筑體現了古徽州人追求儒雅、淡遠的人生境界,是古徽州人謙恭對世、退身養性、勤學守德的真實寫照。

    即便時光再如何荏苒飛逝,時代再如何更迭變遷,穿過歷史長河,徽式建筑依然透射出其源遠流長、觸動人心的爍爍光芒,讓人任何時候都會被它悠久傳承的歷史所感慨,然后,更被其建筑中一處處精細的一磚一瓦、一刀一刻、一人一物所折服。

    據鄭州木華苑民居博物館館長郭樺介紹,這一處的木結構徽派建筑是從江西上饒拆卸異地復原搭建于此,其一居、一堂、一戲樓,藏于溝壑綿延的窯洞群中,營造了一個意境深遠、頗具年代感的世外桃源。

    “館藏物品包括明清家具、建筑構件、家居飾品、牌匾、文房用具、陶瓷石雕等300余件,都是這些年來耗盡心血與資金從各處淘來的。”郭樺語氣中掩不住的自豪。

    “記得很小的時候,有一次我看見一件非常喜歡的東西,便偷著把爸爸剛買不久的錄音機拿去換了。愛聽戲的爸爸得知后不僅沒責罵我,還逢人就夸‘俺閨女好聰明,給換了個好東西回來。’從那以后,我更喜歡上了老物件,很自信地掏回不少,最終有了這民居博物館。”郭樺感慨地說很感謝父親當時獨到的信任教育,正是這信任,讓她在傳承路上越走越自信,越走越遠。

    “這就是父親的教育傳承魅力吧。”郭樺肯定道。

    誰說不是呢?正因了傳承的魅力,才讓教育本身有了源源不斷的力量,才讓教育的傳承在一代代人中生生不息。也讓我們的民族、我們的過往,有著深深植于大地土壤中的根,并在歲月長河中以涓涓細流,匯成奔騰不息的民族文化自信與淵源歷史。

    就像這座民居博物館,以個人的力量吸引著天南海北的人流連于此,欣賞、品味著這以老祠堂、古民居為平臺,圍繞古建筑、古民居、古家具,展示著中國傳統建筑中的榫卯結構、雕刻技藝、家具陳設、家居配飾、牌匾文房、環境營造,并融入家風文化、技藝傳承、琴棋書畫、詩書花茶等特有的文化內涵。

    這里的每一件被用心陳列的文物,都封存著一段舊時光,都傳承著一段歷史。人們的每一次游歷,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都能品味到不一樣的韻味。

    就像這徽式建筑獨特的馬頭墻,造型如奔跑的戰馬,動態十足,醒目地立于上方,那呆板靜止的墻體,因有了馬頭墻而顯出一種動態的美感。高低起伏的馬頭墻,給人一種“萬馬奔騰”沖擊,隱喻著生氣勃勃力量。更讓人的視覺于大片白墻黛瓦間,有了靈動的替換。而此處的深山藏“徽建”,便宛如四周青山中的點綴,渾然天成,成就了天人合一的建筑風格。

    就像這石雕、木雕、磚雕的“徽州三雕”,在粗狂中襯托出纖細。其門罩、斗拱、梁頭、窗欞、漏窗、隔扇等多以雕刻修飾,無論是木雕、磚雕還是石雕,無不做工精細,層次多樣,物種繁復,各不同形,形不同神,美輪美奐,讓人嘆為觀止。

    更絕的是,徽州三雕的精妙之處,是總能從色澤、紋理、形態等各方面,非常巧妙地與建筑的室內外構件、裝修相結合,既為建筑增色,又凸顯其自身。而這雕刻的點睛之處,在樸素中顯示出華美,細品后方窺其高雅與獨到,讓人一見就挪不開眼,邁不動腿,總想再多留一秒,再細看一眼。

    一步一景,步移景變。沿屋繞行,穿室而過。一屋有一屋的不同,一室有一室的獨到;一件件精致的雕件,藏于背后的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一個個精巧的造型,呈現著今古的故事傳承。于一人一物間,讓人沉思,在一開一合處,給人啟迪。

    置身于古建筑,倘佯在自然中,鬧市里難得的這處靜土,讓人流連忘返。

    抬眼處,滿眼都是古色古香老物件,感慨于老祖宗的聰慧,把最精妙的事件以最直觀的方式傳承于世,把最深奧的道理隱于直白的故事里,讓后人得以明了并能“學以致用”,這,就是傳承的力量。

    遠眺間,那高聳的樓宇,正彰顯著今人勝古昔的才智,同樣用最直白的科技展示著繼承與發展的“日新月異”,這,同樣是傳承的力量!

    木華苑民居博物館另一個讓人喜愛的特色是各種沉浸式的體驗。攜家人親朋來此,可聽專家論道,也能于山中采草藥;可觀懷舊電影、學拓片插花,亦能體驗藥食同源……其特色窯洞民宿、竹溪山房民宿、團建活動、研學活動、百草堂康養園等文旅項目,讓人在觀看紅色電影中、在漢服走秀中、在吟誦經典詩詞中,無處不在都能享受到傳統文化的傳承魅力。

    如同這里再簡單不過的一餐食品:自家菜園里采摘的小番茄、豆角、黃瓜、時令蔬菜,自家石磨后制作的雜糧饅頭、紅薯面條、水豆腐,自己養殖的土雞以及下的土雞蛋……把久處鬧市人的味蕾,生生拉回到久違的兒時味道里,欲罷不能……

    其實,鬧市也好,世外桃源也罷,兒時也好,現實也罷,如能做到萬物歸一才最重要,這就是靜心!靜的這顆心,卻又因人迵異。如同這一刻,身處民居博物館,同古物神交,與民居對視,在窯洞獨處,所悟所得,所思所獲,同樣因人所不同。得失之間,了然于心。

    品了民居特色,論了家風教育,悟了傳承之道。從明代太師椅上起身,轉眼見一方“耕讀第”古匾懸于前方。心一頓:古人誠不欺我也!

    分享到: 編輯:趙蕾 統籌:閆肅

    相關新聞

    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