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興濤:顱面復原技術 讓文物自己“講故事”

    2024-09-26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盡管第4次考古發掘已經結束,但后期的研究仍在持續進行中,這一次仰韶人和龍山人的顱骨復原,就是多學科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9月24日上午,位于三門峽市澠池縣的仰韶文化博物館全新開館,同時發布了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出土人骨面貌復原技術研究成果,經過文物、公安等部門聯合攻關復原的仰韶古人和龍山古人塑像也正式與世人見面。

    活動現場,記者見到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作為考古團隊中的一員,魏興濤向記者介紹了考古發掘出土人骨面貌復原技術背后的故事。

    魏興濤告訴記者,在對仰韶人和龍山人進行顱骨復原的過程中,專家團隊運用了體質人類學鑒定、碳十四測年、古DNA研究等多種方式,與公安部鑒定中心、河南省公安鑒定中心等單位通力合作,最終獲得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發現。

    “一方面,通過人骨研究,可以反應出他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這在以前基本上是處于空白;另一方面,這項工作讓我們可以更鮮活了解到古人的面貌,他的形象能更直觀展示給大眾,讓文物也可以自己‘講故事’。”魏興濤介紹稱,在之前的考古研究中,對于人骨的研究較為粗淺,大多只是對性別、年齡的簡單記錄。“隨著體質人類學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骨骼上反映出來的一些骨病和牙齒上的殘留物,看到當時的人吃了什么,反映當時的食譜;又可以通過DNA看到當時的人之間的關系。比如說這批人骨為什么埋葬在一起?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家庭結構是什么樣的?我們目前在這方面已經有一定的成果,可以看到仰韶村遺址的仰韶人和龍山人確實跟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關系非常密切。”

    魏興濤認為,在中華文明的起源中,仰韶文化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仰韶文化的文明化程度到底怎么樣?實際上我們的認識在近年來才逐步深入。作為中國最早產生的一批區域文明之一,可以說仰韶文化的研究對于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做出了突出貢獻。”

    人物簡介:

    魏興濤,1966年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二級研究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作為首席專家主持在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河南省高層次人才(B類),“中原英才計劃(育才系列)”——中原文化領軍人才。兼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專委會副主任、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主持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重大研究項目。研究方向為新石器時代考古、文明起源研究。共出版考古專著、報告6部,發表論文等120余篇。

    記者 楊澤雅 文/圖


    分享到: 編輯:周愛巧 統籌:曹杰

    相關新聞

    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