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6個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實施方案提到,自2024年起,力爭通過3年左右時間,實現體重管理支持性環境廣泛建立,全民體重管理意識和技能顯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部分人群體重異常狀況得以改善。
“體重管理”是個在社交平臺上非常流行的詞匯,但還很少出現在國家部委的正式文件里,因此意義不容小覷。
每個人當然應該控制好自己的體重。從醫學的角度來說,多項研究表明,體重異常特別是超重和肥胖與許多疾病有密切關系,比如超重與肥胖問題,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還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部分癌癥都有關系,是這些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超重的危害由此可見一斑。
而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重、肥胖的比例也在快速提升。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成人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版)》,其中指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別達到34.3%和16.4%,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趨勢。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大眾應當明白,體重不只是個人的私事,從人口健康程度、醫療承載能力的角度看,快速增長的體重也是個社會問題,并且需要用配套的公共政策來應對。
值得注意的是,強調“體重管理”,這與單純的減肥并不完全一樣。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說,其側重點在“管理”二字,目的主要是養成自律的意識,這也讓社會公眾對為何管理、如何管理有更清晰的認識。
實施方案的內容,落腳點正在創新體重管理科普形式、積極營造體重管理社會支持性環境、提升體重管理科普能力等,這些措施的目的,恰恰是形成一種更加清晰的社會認知和氛圍,讓更多人自覺地管理體重。
就在前兩天,國家藥監局已批準用于長期體重管理的司美格魯肽注射液的上市申請,這款藥物也被稱為“明星減肥藥”。這則消息得到輿論高度關注,甚至有媒體在探討該藥進醫保的可能性。這些都展現了減肥議題的嚴肅性:減肥不只是社交平臺的熱搜話題,它需要在醫學和公共衛生的角度下被認真地審視。
除公共政策外,“體重管理”也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投入。實施方案提到,充分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創新體重管理模式;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制定個性化營養、運動干預方案中的應用等,這些新賽道都需要相關行業的配合和參與。人們也期待著公共政策可以和企業創新積極互動,通過完善產業鏈,為人們實現健康生活提供更多的技術和產品支持。
當然,說一千道一萬,對“體重管理”再怎么強調,終究還是需要個人的積極參與。每個人應當從這份重磅文件里讀懂“體重管理”的意義:管理好體重不光是為了得到一個好身材,更是為了過上健康的生活。
據澎湃新聞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